为什么越乖的孩子,越让人操心?|妈宝男|育儿

摘 要

  阳光宝贝童书馆 在这里,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知识,做个好妈妈! 文 | 阳光妈妈 资料来源 | 网络 教育的目标有千万种,也许最差的一种就是“乖孩子”。 ——阳光妈妈 1 “乖”会讨好


阳光宝贝童书馆

在这里,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知识,做个好妈妈!


文 | 阳光妈妈

资料来源 | 网络

教育的目标有千万种,也许最差的一种就是“乖孩子”。

——阳光妈妈

1

“乖”会讨好打人,忽视自己

我很清楚的记得,小的时候,奶奶带我出去玩。路过路边的糖果摊,奶奶指着说:“想要吗?”

我摇摇头说,“不想要。”

奶奶满意了,说:“这孩子最乖。从来不乱要东西。”

从心底来讲,小小的我,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、酸甜可口的糖果的。只是,“懂事”和“乖”,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。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,我“乖”就会让大人高兴,于是,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,努力做出那个“乖”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。

长大以后,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、疲惫不堪的“烂好人”。心理咨询师告诉我,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,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,原因就是,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、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,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,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,内心压抑十分痛苦。

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:“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。”或是“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。”孩子眨巴着眼睛,马上安静下来,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。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,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。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,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,这种伪装起来的“乖”孩子,有什么用呢?偏偏这样的要挟,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。


2

“乖”孩子不懂得表达真实情绪

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后台留言:我的孩子平时很乖,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,不哭不闹,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、半夜哭醒的问题。为什么?

我直截了当的说:“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,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。正常情绪下的孩子,没人愿意去幼儿园。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,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。如果孩子不哭不闹,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“乖”孩子,就不能哭闹。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。换句话说,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。可是,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。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、半夜哭醒,都是内心的宣泄。

每次听到看到有家长说“爱哭不是乖孩子”或者“男孩子不能随便哭”一类的话,我就气不打一处来。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绪能够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顺利的哭。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,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,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,全盘接纳。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,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。

合格的父母,绝不会以“乖”之名来要求孩子!


3

约“乖”的孩子,独立能力越差

为什么小时候“乖”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,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?因为,越“乖”的孩子依附性越强,自主性越差。“乖”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。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,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,这就是“乖孩子”。

越乖的孩子,越容易做一个从不提问的“乖”学生、唯唯诺诺的“乖”员工、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“妈宝男”。从这个角度讲,取得很高成就的人,都不“乖”。

毛豆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,上蹿下跳上房揭瓦,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,从不以“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!”为要挟条件。 因为我们并不因为毛豆“乖”才爱他。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他。同理,我愿他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,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。我会支持毛豆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,而不是“你就做一个乖孩子,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。”


4

越乖的孩子,越容易落后于时代

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,父母期望我们“考公务员,拿铁饭碗”或者“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”。然而,十多年过去了,做了公务员的人,忍受着低效的官僚体制;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,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。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、折腾电子商务公司、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“不乖”的孩子,如今占人先机,成了时代的弄潮儿。


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,“乖”真不是个褒义词。

最本质的一点:这个时代是“后喻时代”:时代更新太快,很多事情,是前辈要向后辈学习,而不是我们向父辈听话。只可惜,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,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“乖”一点,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——越稳妥的职业,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。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,哪有铁饭碗?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,那些听父辈指路的“乖”孩子,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,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。

每个孩子都曾是熊孩子

网络流行一则调侃:

一个熊孩子,从小调皮捣蛋,老师痛恨,同学嘲笑,自己自卑;

另一个乖孩子,从小成绩优秀,家长自豪,同学追捧,一路自信;

后来,都长大,熊孩子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家,乖孩子成了默默无闻的员工。

许多人的评论是世道不公,当好学生、当好人,当了一辈子,有时却不如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熊孩子、坏孩子。


如今,熊孩子,还是反派角色,网络上有许多如何把熊孩子改造成乖孩子的秘籍,帮助父母们对付不可理喻的熊孩子们。

每个孩子都曾经是熊孩子:

话语权掌握在大人手里,真是没办法,不受大人控制的孩子,被一律概括为熊孩子。

孩子从来没有想过要听大人的话,他们只听从自己的内心。

我们必须承认,对于每件事情,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看法,“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”、“脚踩进河里不会踩到相同的河水”,这些柏拉图式的哲理,我们都知道。

但是,大人之间可以有的包容,面对孩子的时候,父母却难以把持;原因很简单:你是小孩子,我是大人,我吃得盐比你吃的饭要多,我走过的桥,比你走的路要多,所以,你得听我的。

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,而是权威的问题,谁是领导者,谁是跟随着,要摆正位置。

因此,与父母意见统一的,就是对的,不给父母添乱的,就是对的。

而孩子的成长,就是不断犯错,他越爱学习、越爱尝试,也就越多数犯错。

父母们是勤劳的园丁,修修剪剪,把孩子们都修成了盆景,符合了大人的审美观;而原本孩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,就失去了成为栋梁的机会。

而那些熊孩子,却是坚持自己主见的人,一直在争取大人的尊重、与大人平等生活权利,从未放弃自己独立的思考、思想的自由;有些熊孩子拥有超强的自信,勇往直前,孤军奋战,被称为“偏执狂”。


爱迪生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熊孩子,让人不可理喻:妈妈找他吃饭,却在鸡窝里找到他,他正在认真地孵小鸡。他给邻居小朋友吉利吃发酵粉,希望他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,结果差点要了吉利的命。上小学了,老师教大家2+2=4,他却问2+2为什么要等于4,结果老问这种“愚蠢”的问题,被老师开除回家了。

好在大人的世界是成王败寇,爱迪生最后成功了,这些熊孩子的往事,就变成了美谈。

但是,如果你的孩子也在蹲又脏又臭的鸡窝,也在用发酵粉去伤害其他小朋友,也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批评,这还是孩子的美谈吗?

实际上,大人们认为“行为正确”的孩子,并不是真正的好孩子;那些经常闯祸、令大人不安的熊孩子,也不是坏孩子,只不过他们展示了独立个性的一面。

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